首頁 > 教改研究 > 教改研究報告 

    2020年度第一批優秀教改項目結題報告(一)
    發布日期:2020/6/29

    1. 當以學為中心🏊👨🏻‍🦱,歷史學的課堂會有什麽變化
    2. “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3. “大學物理”課程再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4. 全英文方法學類課程建設探究:以“衛生經濟計量方法介紹”為例
    5. 以學為中心,整合性設計正常人體形態與功能ⅢA課程教學
    6. 以學為中心的整合性課程教學設計——“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教改實踐總結報告
    7. “以學生為中心❤️‍,以競賽為情境”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探索——以意昂平台女子籃球課程為例

    當以學為中心⚇,歷史學的課堂會有什麽變化

    歷史學系  陳雁

       2001年博士畢業留校任教以來,迄今已有18年的高校教學經驗,但走上講臺前從未系統學習過教學理念與方法🧝🏽,全靠自己的“琢磨”,感謝教發中心選中我✊🏻,參加Dee Fink教授在線學習課程——“以學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課程設計🙆🏽‍♂️,使我接觸了當前高教界推崇的先進教學理念——以學為中心使我全面檢討了自己在教學中的欠缺👨🏽‍🔬,尤其當在線課程的指導老師一再逼問我在課程教學上的“遠大理想”時,一下激發了我開展教改的雄心🤵🏿‍♂️。而該課程設計項目采取的一致性建構”(Constructive Alignment)原則🐸,這一原則意在“以學為中心”的視角下,通過構建課程目標與學習活動、學習測評等各要素之間的一致性,讓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學什麽、怎樣學🫁,以及達到怎樣的標準但實際上在教改的過程中我自己受益良多🏀,第一次就課程目標✹、學習活動和學習測評進行了“一致性”設計。

    一👰🏽‍♂️、項目的背景

    近代中國社會性別與婦女史”是主要面向歷史學系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是我留校任教以來開設的第一門課👩‍👩‍👦‍👦,已經開設十余年,較受學生歡迎。2002年夏天,我也曾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女權主義教學法”🏋🏿🍓,當時教學法設計針對的就是這一門課程。誠如我在分析課程的挑戰中談到的,這是一門婦女議題”集中的課程,選修課程的學生男女生比例一般常常為1:4或1🤵‍♂️:3👩‍❤️‍💋‍👩,男生是課堂上的“少數群體”,而課堂內容又常會批判“父權製”、“父權思想”,男生容易淪為“弱勢群體”,但這種強弱對比,又與現實世界是翻轉的。選修此課程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對性別議題和女權主義抱持著很大的興趣👴🏽,他們有敏銳的洞察力,也有願意投身性別平等社運的熱情,有些本身就是校園甚至是校外相關社團的主要成員👨🏿‍🍼。這樣一門從歷史知識🦇、歷史研究理論出發的課程,但又與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改造緊密相聯的課程,能夠很好地融合“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設計中六大學習目標——“核心知識”“學以致用”“觸類旁通”“人性維度”“誌趣情懷”“學會學習”🛶,我們相信一門課程中越體現多維的學習目標越能夠幫助學生探索生命的多面。我們的教育不只是帶給學生認知上的成長,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建立良好的價值觀🧷、端正的品性以及應對多變社會的可持續力,進而在人生道路中發揮別人看不到的潛能🪧。因此🥌,我選擇“近代中國社會性別與婦女史課程”作為此項教改的目標課程。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本課程以往的教學設計有一定的互動環節,比如出安排有小組討論、課堂pre 等環節,但至於為什麽要設置這些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如何與測評相匹配,卻並無計劃👏🏻,仍然以“被動式”教學為主。在經過了“全面主動學習”相關理論與實踐方法的學習後,對課程遠大目標的思考與確立使教師下決心對課程進行整體改革🧕🏻,結合CDF表的完善、具體教案的設計🏋🏽‍♀️,本課程在知識點未有大變化的情況下🧖🏻‍♀️,但重新設計了學習活動和學習測評🧑🏻‍🦼。教學內容安排沒有大的變化,但教學方法變化大,閱讀布置細化、有針對性,課堂互動環節增多,討論與互動的形式多元化,合作式學習🤴🏿🦹🏻、結構性敘事等學習活動靈活安排🗝。舉以下幾例💂🏻‍♀️,是本次改進中較有心得之處:

    1)每次課前抽出10分鐘時間,請2名同學從性別視角分析一件近期發生的新聞事件。這一學習活動效果甚佳,首先這一安排因與身邊事、熱點事相關,所以學生很有代入感,願意聽💅🏻,容易參與討論👨‍👨‍👧‍👦6️⃣;其次這一活動能很好地實現學以致用和觸類旁通的學習目的🤽🏻‍♀️。

    2)以往的教學難點:女多男少的情境中,男生的意見較難得到分享; feminity&masculity是重要的研究範疇🤶,但靠課堂講授無法讓學生有直觀感知;這些難點通過“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首先增設增設課前訪談環節,讓女生訪談男生⏪,男生訪談女生🏌🏼‍♂️,訪談題目為🚴:在您的成長經歷中,什麽時候/什麽事/什麽人讓你意識到自己的男人/女人身份?其次課前要求學生先觀看紀錄片《面具之下》,增加感性認知😿;再老師於課堂上概要講授相關知識點與理論之後🏊,增設課堂票選環節,在講完基本概念之後,請全班學生票選當今中國的霸權性男性特質🤦‍♀️,進而討論霸權性男性特質在中國歷史上發展👨‍🦱、轉變的過程與意義。本學期📇,在教學中🔡,我會要求學生將訪談的作業進一步深化🟫♿,完成一項結構性敘事類作業👩🏽‍🍼,要求全班學生一起合作將各自的訪談剪輯成為了一部紀錄片☢️,題目暫定為💻:在中國當男人,什麽最重要👨🏿‍🚀?

    3)學習測評環節的改革:首先是課程評估多樣化,標準細化,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組成:五分鐘報告5%+5%;小測驗 5%+5%;期中小組課題與報告20%(測評落實到每個學生的工作量);小文章  10%+10%;期末開題報告40% 🎡。

    在學期中會安排幾次5分鐘小測驗,但這些小測驗其實是對老師自己的評估🎋,意在評估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是否講清楚,學生是否掌握。會問到🙎🏿‍♂️🧔🏽‍♀️:你對今天的課上所講的,哪一點最不清楚;你在本周課上學到的最重要的觀點是什麽?你未能解答的重要問題有哪些?

    4)不只評分,還給反饋!本項教改實踐,對於學生來說最有感的還在學習測評環節💂🏽‍♂️😜,一改歷史系課程期末論文一統天下的考核方式,整個學期的學習都有測評活動🛁,測評標準細化,小測驗是對老師的評估🔩,學期中和期末的寫作不僅有評分,還有詳細反饋,有學生表示大學三年第一次收到了任課老師對作業的書面反饋,十分激動。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與價值

    本項目的主要成效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雖然教改之後,本課程的學習“負擔”大大加重,課前閱讀量大,課後還有多次作業🚤,但是本課程的選課人數一直在歷史系的專業選修課中名列前茅👓,還有不少來自外系的學生申請旁聽🧸。

    2)課堂氛圍與教改前相比,更加活躍,課程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體驗結合緊密🦓,能夠有力地指導他們將理論學習🦐、歷史知識學習與理解⚰️、分析甚至是改造中國社會相聯系🙆‍♀️。

    3)本課程通過三段式的課程作業,讓學生在一學期內完成了一份比較像樣的研究課題開題報告,這份研究報告有些成為學生申請曦源、望道項目的前期準備🦸🏽,有些成為了學生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準備;使“性別研究”或者說“從性別視角研究中國歷史”不僅在本課程的課堂上得到學生們的普遍認同🧑‍🦼‍➡️,也促進他們帶到了未來的進一步研究中📕。

    四🧑‍🔬、項目設計和實踐中的困難🙍🏼‍♂️、問題和建議

        本項教改是基於“以學為中心”理念與“一致性原則”來規劃學習目的,設計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的,經過2個學期的教學🫱,在實踐還是碰到了一定的問題與困難🚶🏻‍♀️‍➡️,有待未來繼續摸索改進:

    1)互動有時間成本🤳:“主動學習活動”往往需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生生有互動,師生有互動🌓,但互動有時間成本🔻,課堂教學的時間又十分有限,未來也許可以考慮安排學生更多的課前學習活動和線上學習活動。

    2低效率的互動造成部分學生的不滿: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在課前很好地閱讀、預習與完成作業,因此有些學生的課堂活動是低效率的,但這類活動也會占用課堂學習的時間🈴,所以會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如何進一步調動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

    3)教師的遠大理想與學生的現實目標之間的落差😾:任課教師對於課程有遠大目標🏃🏻‍➡️,但某些學生只想在這個課堂上拿到2個學分,所以如何將老師的遠大理想轉化為學生的遠大理想,也是未來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只有師生的遠大理想互相匹配,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課程的六大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汪建紅:《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

    張偉紅🧛🏻‍♀️:《以學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

    Barr & Tagg,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迪· 芬克:《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綜合性大學課程設計原則》,胡美馨🖕🏽、劉穎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韋默:《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給教學實踐帶來的五項關鍵變化》,洪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托馬斯·A·安吉洛等🧑🏿‍🎨:《課堂評價技巧👨🏻:大學教師手冊》,唐艷芳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比格斯、唐:《卓越的大學教學:建構教與學的一致性》,王穎、丁妍🥋、高潔譯✈️,意昂平台出版社,2015年。

    回目錄

     

    “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生命科學學院 劉明秋

    一、項目背景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專業必修課📬,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和生態學4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現代高新生物技術的理論與技術基礎🐠。但是該課程知識點多,內容涉及到廣泛👨‍💻,學生學習有畏懼感🐝,10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一直感受到提高學習效果的難度之大。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的範式發生著“從教到學  轉換。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學界也越來越關註 “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認識到要提升教學質量,關鍵在於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以往的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轉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知識。美國課程設計專家Dee Fink教授結合其近30年教學以及指導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豐富經驗🚴‍♂️,綜合吸收高等教育領域“以學為中心”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提出了“整合的課程設計”(Integrated Course Design “ICD” 這一課程設計模式和系統流程。

    申請者在2013年接觸到Dee Fink教授的“有深遠意義的課程設計”理念,之後一直嘗試重新設計自己的“微生物學”課程👩🏽‍🦰。2018年又系統學習了Dee Fink團隊開發的在線課程-----ICD課程設計,更深入理解了六個維度學習目標的內涵,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申請到教改項目後,開始組織團隊成員一起建設本課程。下面將本次教學改革的做法及收獲與大家分享,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根據 ICD課程設計理念,項目組老師首先討論本課程的學習目標,通過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學習目標的詳細內容;為了實現學習目標☸️,豐富學習活動🤚🏿,我們錄製了3個微課、豐富了網站內容。

    實施過程及方法:

    1📪、 確定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學習測評➾;

    2🪽、 修改教學大綱框架♥︎;

    3、 教學實踐的同時🧑‍🎓,根據教學具體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如增/減教學活動🪺🦴;

    4👵🏽、 聽取學生意見

    5、 完善學習活動、學習測評

    6🥚、 問卷調查(教學評價,批判性思維能力)

    7🫶🏽、 訪談形式了解學習情況👨🏽‍🦳,學生主觀反饋

    8⛽️、 完善ICD教學設計,進行新一輪教學實踐⌚️。

    資料收集方法🪃:

    1、 課前及課後分別測試批判性思維能力🫱🕺;

    2⌚️、 訪談形式了解學習情況;

    3、 學期末問卷調查🕵️‍♂️,綜合評價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by L. Dee Fink.

    Copyright © 2003 by John Wiley & Sons, Inc.

    2. 《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測試》(CCTDI2000)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六個維度中的後三個維度🧽,也就是人性維度、誌趣情懷(關愛)和學會學習較難把握💂🏻‍♀️🚱,因此設計了多個特色的教學內容,以促成學習目標。比如🎚:

    案例一🙅🏼‍♀️:人性維度(自己)

    學習(教學)目標👮🏻:希望學生會更好地了解自己。

    學習(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組織活動,來增進學生對自己的理解👩‍🦲。我在開學之初設計了一個“大學生活中期反思”作業🏍👩🏻‍🚒。 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給予反饋🦨👱‍♂️。

    活動背景:我的課程開設在大學三年級第一個學期👗,也就是同學們已經完成了四年大學生活的一半🤦🏿,經過了興奮的大一🥖、迷茫的大二,是時候思考自己的未來了。這時教師給學生一個機會,提醒他們反思過往、憧憬未來,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利於學生明確目標,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作業要求:每位學生反思自己過去2年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確定本課程的學習期望和學習計劃☝🏽♻,未來的打算等等。

    學習測評👨🏿‍🚀🦜:清晰分析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評價標準:

    --- + + 一步一步認真完成, 剖析合理,有深度

    --- _ _不認真

    但是不計入成績。

    活動效果評價

    學生們都及時上交了反思報告,絕大多數學生都很認真🎐👩‍❤️‍👩,反思了自己的困惑🏇🏼、不足🆙,明確了目標,有同學還給自己製定學習計劃。

    學生1✝️📣:自我反思

    不知不覺中,大學生活已經過去2年了🎃🥚,在之前的兩年裏,我沒有好好利用好寶貴的大學時間。也許是被得來不易的自由沖昏了頭腦,又或許是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在沒有他人監管的環境下🧑🏽‍🚒,我松懈了對自己的要求,逃過高數課🛒,也在各類課上睡過覺👳🏽‍♀️,總之,一切因素綜合起來,直到大二第二學期意識到績點重要性之前,成績一度慘不忍睹😳。大二第二學期🤖,由於意識到績點對之後考研或者出國影響重大,我開始重新重視起學習👨🏻‍🦰,大二的成績較之之前,提高了很多😚,但仍然不夠理想👱‍♀️。

    因此,從這個學期開始,我給自己製定了一系列的計劃🩸。首先💇‍♂️,我每天都會給後一天的空余時間安排好日程,每天按時定量完成計劃中的項目,比如每天對於當天課程的復習以及日常的英語學習,為了保證學習過程中不受手機的誘惑,我在手機上加裝了學習軟件以保證在安排好的學習時間內,看不了手機;其次,我計劃將在本學期完成TOEFL考試👨🏽‍💼,並且開始準備GRE的內容🏊🏻‍♂️,在大三第二學期完成GRE的考試👩🏽‍🦲,以便於大四提交申請;另外🪐,由於大二課程較多,前往實驗室的次數較少,趁此大三課程量減少的機會,我也將會增加去實驗室實習的時間🐀。

    我希望,通過努力,我可以充分利用好接下來的兩年大學時光,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成績,完成該完成的校外考試,改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為自己的未來學業和工作打好基礎。

    我對每一位學生都給予反饋。有部分學生收到教師的反饋後再次給老師反饋🏊🏽‍♀️,也有學生在課程結束後給老師寫反饋,從中可以感受到本次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學生2👮:

    謝謝您劉老師🙎🏽,剛才看到消息真的很感動,非常感謝您花了這麽多時間和精力來關心我們、引導我們🦹🏿‍♂️、鼓勵我們👩🏻‍🦱、督促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見證我們的成長🐶。在意昂遇到您真的很幸運,不只是讓我們深入學習、深入思考課程知識,還教會我們很多生活的哲理🎾,謝謝您的出現讓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永遠給最敬業最有愛的劉老師比心心!

    歷經1年多的努力👨‍👩‍👧‍👦,從學生反饋中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在完成教改項目過程中,我也積極參加教學培訓、教學會議,撰寫教學論文,做報告等😼,提升了教學能力🥷🎆,傳播了 LCCD教學理念。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與價值

    經過項目組成員集體努力,我們取得了以下成效:

    1🧜‍♀️👃、 完成3個微課的錄製工作⛹🏽‍♂️;

    2🔐、 完善網站建設,增加了教學評估👨🏼‍🏫、教學研究、學生園地、微課視頻等板塊;

    3、 參加教學會議4人次、投稿教學論文2篇;

    4🫷🏼、 完成教學大綱撰寫🚵🏽‍♂️、完成該課程的整合性課程教學設計,並在教學中實踐🙆‍♀️;

    5💄、 本課程在上海市重點課程建設驗收中獲得優秀🏋🏿‍♀️;

    6、 3人次已經申報參加全國生物學微課教學比賽🏃🏻‍♀️‍➡️;

    7、 團隊成員獲得英國高等教育學會High Education Academy)教師資格二等級認證;

    8、 團隊成員受聘為意昂平台第三批特邀研究員;

    9、 團隊成員參與LCCD培訓課程建設:作為LCCD課程設計的研發人員指導2期校內教師培訓,作為全國高教教師培訓項目課程研發人員,指導3期教師培訓,2次全國教師線下培訓指導師。

    10、學生反饋中體現了教學實踐的效果🙋🏿:

     學生3💁🏿:

    尊敬的劉老師:

    您好,很抱歉沒能及時上交這份“作業”,其實這應該是一封感謝信🙈,想在上學期期末就給您,但由於遇到了一些事情,所以現在才寫給您🚀👬🏻。

    其一🂠,關於對分課堂的問題📃,毋庸置疑老師在講課方面我個人覺得是我這麽多年來在意昂上的專業課中可以排在前列的,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課本和ppt的聯系問題。

    其二,關於幫幫我的問題數,這其實是個不大好解決的問題👨🏿‍🍳,有的章節確實找不出那麽多問題,會形成“尬問”;而有的章節則可能有很多問題,可能瀏覽到一半,問題找夠了,也就不再繼續往下🤳🏻🌐,這其實也沒形成一個特別好的復習的效果⛪️。但我也沒想到更好的辦法,就只能在這裏給您提出問題了。

    其三🧖🏿,建議您更好地把控一下上課的時間,可能您會覺得鍛煉我們的能力更為重要😆,但對於像我一樣很註重聽課的同學來說,您完整的將您要講的內容講完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未討論完的可以做下一次課來用👧🏻,可以布置每個小組解決一個當堂的遺留問題等,還是更建議您將要上課的內容講完。

    滿足以上,大抵就是我較為期望的微生物課堂。

    關於收獲🧜🏽‍♂️,我想我一定有非常大的發言權。其實在之前因為我遭遇一些變故🤏🏽🚴🏼‍♂️,所以也在我一開始的自我反思中有提到🖕🏽,雖然我確實地需要走出困境🪓,也因此真真切切地將問題反映給了您,但我沒想到的是,您確確實實的有關註到我的心願,有讓我坐在前面(雖然可能是巧合)👦🏼👨‍👩‍👦‍👦,也有讓我多發言這樣子。這對我來說彌足珍貴,因為確實很久很久沒有人能夠給我這樣的機會👢🧑🏿‍🎓,毫不誇張的說,上個學期的微生物課是我上的最為用心的課程了,有一次病得很厲害,若是平常或許就請假了,但我想著不能辜負您的信任和期望,還是堅持著來上了⏸,包括作業和那個視頻👨🏼‍🍼,我常常找很多資料,改很多遍,有的時候忙起來不得不“開夜車”👨🏿‍💼,可能還是沒趕上,遲交了,但是我絕不敷衍🩹,也甘之如飴,或許“士為知己者死”說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吧。感謝您給了我一些關註和信任👳🏽‍♀️,哪怕是讓我感覺到我被信任🦸🏿,我不知道您是否知道會有這樣的力量🧜🏻‍♂️,但這確實影響到了我。雖然最後的成績不如我預期的高,說明我可能還是有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吧,但我想說微生物課程的考試算是我大學以來考的最開心的一門考試。如果說我最大的收獲是什麽🙆‍♀️,那應該是意識到🪦,我還是能做到一些事的🕝,雖然結果不如我預期的好,但我能努力去改變它🫸。在與一些同學的聊天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其實都很需要被關註和信任🧘🏼‍♀️🕵🏻,也很“享受”您的關註和提問,而不像別的課程上可能老師一提問同學們紛紛回避。我想可能讓我選的話🍕,課堂的形式或許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每個老師都能像您一樣👳🏿,我想很多學生想懈怠也是不好意思的;當然了,對分課堂是您一個威力更大化的武器,可能也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您才能將您的關懷最大化吧🗡。

    最後,很感謝您一個學期的陪伴和鼓勵,也很感謝您去年在我休學的時候特地發郵件向我詢問情況,使我即使在同學說您的課堂“很麻煩”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了這門課程🚴🏼‍♂️,向您的不卑不亢,兼容並包,虛懷若谷學習🙇🏿‍♂️,也希望您能在以後的日子裏將這種形式發揚光大🦁,幫助更多的同學,很幸運在我大學較為灰暗的日子遇到了您💩,讓我開始試著從低谷裏掙紮出來🥛🔒,祝您此後諸事順遂👨🏻‍🦯‍➡️!

      以上的個案可以反映出學生不僅能夠自我反思🤹🏿‍♂️,還具備了主動反思、反饋的能力🍐,這不僅實現了“學生會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標,還達成了人性維度(他人)的目標------學生將能夠積極和有效地與他人互動。其實這個目標的達成也是教師“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的體現。

    四、項目設計和實踐中的困難、問題和建議

    面臨的困難🧘🏿‍♂️: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還面臨一些問題👨🏼‍🎓,比如🦦:

    1、 學生認可度⇒,因為學生是教改的主體💛❓,取得學生的認可👩🏼‍🍳,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2、 教師的投入度。整合性的課程設計🤨,是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這需要教師根據課堂情況🐕,學生狀態🏊🏿🛌🏼,教學情境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時刻圍繞教學理念考慮解決方案。這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下一步進行改進的思路:

    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完善一下內容🙆🏻‍♂️:

    1👹、 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學生溝通及其重要,:第一次課就應該與學生交流教學目標🐏,得到學生認可。

    2👨🏻‍🦱、 及時與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給學生不斷的學習動力👨🏻。

    3、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更豐富的課程內容,采取更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4、 加強教學研究🔫,做好問卷分析。

    5、 引入間接實踐活動,將靜態理論變成動態實踐的一種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這種教師自身的實踐活動可以起到示範效應🤦🏿‍♀️。

    五、教學反思

    對學生誌趣情懷的培養不是用現在的量化測評手段可以實現的,只有從學生的行為中去發現,而且效果也不具備全部或經常顯性的特點,但是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對培養學生的興趣具有一定作用,不能被放棄。

    作為教師,為學生著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但是我們能為他們想多遠?一次考試還是3年,5年🕵🏽‍♀️,或更久?毋庸置疑,長遠一點最好。因此,如何讓學生從課程中受到教育👩🏻‍🚒,促成育人👩🏿‍🍼、育心的效果將是我們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如果說,以前只是下意識的對學生很好👩🏽‍✈️,現在我則是根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來說有意識地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給學生提升自信心的機會🆎,引導他們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但是,教學改革的過程並非事事如教師所願,可謂“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唯有“心系學生,上下求索”。

     

    回目錄

    “大學物理”課程再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倪剛

    一👩‍⚕️、前言

    近幾年來,教學手段和技術的日新月異,給傳統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新”,如在線慕課、翻轉課堂、課堂互動APP等🫷🏼👩🏻‍🦽‍➡️;另一方面🏆,全人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思政課程”的全面推廣🧺,給專業教學帶來了一場“思想革命”。但是,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課程的“頂層設計”,或者過於迷戀某種具體教學手段或方法,或者引入的“思想理論”略顯“生硬”。其實🧑‍🏭,在實施上述課堂教學改革中,課程設計是核心所在👩‍🔬,所謂“綱舉才能目張”。

    大學物理🧒🏿,作為一門傳統理工科基礎課🗼,從教材建設、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已非常成熟。但是👨🏻‍🎨🧑🏿‍🎓,從整體來說,傳統的“課程大綱”還是“以教為中心”,學習目標比較狹窄,通常僅定位於專業知識和技能🏌🏼,並未充分契合意昂平台人才培養目標(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素養)🪒,此外🙌🏽🏊🏻‍♀️,學習活動相對較為傳統,學習測評主要集中於考試等“總結性測評”。因此🗾,筆者在“以學為中心課程設計”的啟發下,進行大學物理的“課程再設計”:首先🧔🏻,根據大學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基於前期學生情況的調研分析🤰🏿,確定本課程的“教學挑戰”和“教學願景”,進一步設定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測評”♿。同時,為了檢驗課程設計的成效,我們對此進行了具體實施和初步評估🩹。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一)課程總體設計

    1.教學準備📡☺️:前期調研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有效教學,筆者通過前期的“物理先導測試”和“課堂問卷”進行了學生情況分析,確定以下教學挑戰🕒:(1)學生的數理基礎差異較大⤵️,尤其是高考未選考物理的學生基礎較差🚫;(2)班級人數較多👩‍🦱,80-100人較難開展有效班級互動;(3)部分同學對物理有畏懼心理🦠。

    2.確定教學願景

    結合學生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在專業要求的基礎上👲🏻,確定了更具深遠意義的教學願景🔨,希望學生能成為具有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的現代公民👨🏻‍⚖️。

    3.設計學習目標——重點和關鍵

    基於Dee Fink的“有意義學習分類法”,結合學科特點,從學生學習角度出發,以“核心知識”😵‍💫、“學以致用”💇🏽、“觸類旁通”🗂、“人性維度”🏄🏽🍸、“誌趣情懷”、“學會學習”六個維度🌖,進行針對性的學習目標設計。其中😯,不只關註學生專業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還涉及“跨學科”的“跨域學習目標”🧑🏻‍🍳,更拓展至更深遠的目標,以對應於“教學願景”的遠大夢想。

    4.設計和安排學習活動

    由於是大班課堂教學且作為數理基礎課程學習活動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教師教授”為主🧊,根據“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規模😷、課程性質和教室條件等,引入了演示實驗👨🏻‍🦲🔗、思考-結對-分享、小組討論、一分鐘論文等學習活動,一方面可以改善大班學習氣氛,培養學生興趣🥟,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學會發現問題🤸🏻‍♂️、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

    5.設計學習測評

    我們在原有的“總結性測評”的期中和期末考試的基礎上,引入了多種“診斷性測評”(前測)和“過程性測評”🦠。如利用移動教育客戶端,進行“手機即時互動測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案的具體設計

    為了能貫徹上述設計思路🧑🏽‍🏫,我們進一步基於上述“課程設計方案”🍨,針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實際教案的重新設計🔝。與前面類似⚽️📠,設計章節的“學習目標”、擬定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測評,引入較為豐富的學習活動和測評形式,同時盡量做到前後呼應。

    目前,已完成《第三章剛體運動》章節的教案設計,詳見附件🚣🏻‍♂️👩‍⚕️。

    (三)具體實施

    2018年秋季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這一“課程設計”進行了初步實施。

    首先,以課時為單位🫳🏿,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和擬定具體“學習目標”🥯;

    其次💉💱,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機地引入多種學習活動和學習測評

    最後,結合問卷和測評,對教改的效果進行初步評估➛。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和價值

    通過這一項目《大學物理》課程和教學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反思,從教師層面來說,無論是教學願景的描繪和多維學習目標的設定🤘🏻,均拓展了教師教學的意義和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教學和教育的意義所在🐈;在基於“一致性構建”的課程設計實踐中,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和教學活動的組織均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豐富學習活動和學習測評的實踐中,看到新技術和新方法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

    從學生層面來說我們通過學生問卷等方式🚾,對學習成效和學生反饋進行了初步評估

    1.從評教結果來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根據2018版的學生評估得分為97.1平行班的平均得分為91.26個百分點。

    2.從問卷結果來看,學生反饋較好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這一教改實施提高了同學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尤其是部分基礎較差同學。下面摘錄部分同學的問卷反饋:

    2)移動端學習活動和測評受到學生好評

    從引入的移動端學習活動和測評來看55.36%的同學認為很好🚻,39.29%的同學認為較好🏟,只有5.36%的同學認為一般🙇🏻‍♀️。

     

    四💅、反思和改進

    在這一教改實踐中🛀🏿,也面臨了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作為理工科專業課🎂,如何設計和實現“人性維度”和“興趣情懷”的學習目標🙍🏻‍♂️?雖然經過了一些努力,但是離“教學願景”還有不少距離。

    此外本次問卷設定比較簡單❤️‍,不能很好評估教改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具體影響在後續的教學實踐中將考慮全過程引入重新設計的問卷,以更好地跟蹤學習情況和學生反饋,從而進一步完善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重在落實,從一個宏觀的課程設計表🫵🏼,具體化到每一堂課,並且加以有效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工作量很大。目前只完成了《大學物理》部分章節的教案設計👩‍🏫,其他部分還待進一步完善。應該說🌭,“課程設計”沒有終點🧫,還在路上。

    回目錄

    全英文方法學類課程建設探究:以“衛生經濟計量方法介紹”為例

     公共衛生學院  夢岑

    一、項目背景

    《衛生經濟計量方法介紹》是一門面向全體本科生的通識選修課,全英文授課,由筆者開設並主講,進行教學設計改進之前已累計開課4次💅。課程主要介紹常用的計量方法在探討健康經濟以及衛生政策相關問題中的應用🔝🧙🏻‍♂️。課程主要由漸進式的兩大模塊組成半學期的基礎知識講解,以及半學期的應用討論。

    選擇這門課程作為“以學為中心”整合性教學設計理念的實踐對象💇🏽‍♂️,主要基於以下考慮💊:首先🫷🏿,全英文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值得期待的。建設一門在質量與內容設計上能與國際接軌的課程提升大學本科生的培養質量有所幫助。同時,全英文課程也通常是來華交流與留學國際學生的主要選擇他們融入國內大學課堂的重要場所其次,整合性課程設計理念區別於傳統“以教為主理念的主要關鍵點本課程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完美契合🧑🏼‍🏭。雖學生這門課程評價一直很高✷,但筆者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多追求正確答案👨‍🏫,而非享受學習過程本身🛌🏿,參與討論的熱情不足 這可能與這門課程是方法類課程👇🏽,實用性較強有關🚕。此外作為一門通識選修課程🦀,旨在為學生日後繼續學習相關領域知識做準備,然而筆者意識到當前教學模式課程以外對學生的影響有限。

    出於上述重要原因,筆者決定根據“以學為中心”整合性課程設計的理念結合前期積累的教學經驗🔺,對《衛生經濟計量方法介紹》這門英文課程進行設計改進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經過一個學期的準備與設計,項目於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具體實施🪰。本次改進的側重點聚焦於創造豐富且有意義的學習經歷,引導學生對相關領域繼續學習的興趣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擁有獨特的交叉學科的視角。

    1.教學情境因素分析

    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情境因素中,學生的畏難情緒尤為突出這一情緒的來源是方面的一些學生害怕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好🤾🏿,無法理解課程內容且班級中可能有國際學生,容易凸顯自身英語水平的弱勢一些學生害怕方法類的課程🧝🏻‍♀️,認為會有難度👒;還有一些學生對於公共衛生以及醫學相關話題的接觸不多擔心基礎較弱難以勝任🪩。

    針對學生畏難情緒處理貫穿於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課程初期便學生強調英文授課並不是為了增加難度🧍,方法類的課程也沒有想象中困難課程的評價體系也並非簡單地判斷回答問題的正確度,而是多方面的🥦。例如告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擅長運用定量析🍜,比如預測奪冠球隊電影票房等等,只不過這些運算過程在腦中進行,沒有被公式化表達出來🤿。”此外為了方便學生理解課程內容,開學初就將所有課件打印裝訂成冊下發8️⃣。

    2.教學目的設計

    在教學目的設計中主要改進了以下三個方面:(1)內容表述從授業者的角度,轉變為學習者的角度;(2)在知識掌握方面👼🏿,增加了具體可評判的指標, 例如使用have a firm understanding incorrectly interpret results from models等;(3)重點強調課程以外的影響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對應目標為:gain a uniqu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以及be able to keep on exploring this field.

    3.學習目標設計

    學習目標的設計中,針對之前課程教學中所發現的問題,對應增加了“學會學習”,“誌趣情懷”以及“人性維度”這三個方面🐑,期望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索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對健康經濟與衛生政策領域的興趣,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在相關領域繼續學習的優勢與不足之處。例如在“誌趣情懷”這一維度,具體學習目標為“Students sill develop deeper values in relation to health polices, physician and hospital behavior, and healthcare reform; Be excited about and desired to learn more in the general subject of this course, e.g. Econometrics, and Health Economics.”

    4.學習活動設計

    對應新增的學習目標,課程也調整了學習活動,主要增加了新聞分享“分組匯報”以及一分鐘回顧活動🏩。

    “新聞分享”是這次教學改進的一個特色。每個星期一名學生,選擇感興趣健康經濟或衛生管理相關新聞全班進行口頭分享📓👨🏻‍🦱。具體要求是,先介紹事件內容🥼,聯系課程內容或者自己的感想發表評論🍔。每次分享之後,鼓勵其他學生對相關內容寫下自己的反思與感想👩‍🎤。這一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相關問題的關註與思考🥟,也能鼓勵學生綜合運用課程所學知識聯系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由於學生多來自於不同專業背景,所關註的話題也涉及醫療領域方方面面,新鮮有趣的信息容易帶動學生自發討論的氛圍🛟。

    “分組匯報”是這門課程的期末項目👨🏿‍🚒,在完成它的過程中將體現“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學會學習以及人性維度方面的學習目標🪡。這個活動中,學生自由分為不超過兩人的小組,根據興趣選擇健康經濟學或衛生管理的英文實證研究,以授課者的身份帶領全班理解實證方法對解決研究問題的作用,並研究給出自己的評價🎅🏽。學生不僅將在活動中掌握批判性地理解模型結果的能力,也將在他人合作中增進人際交往的能力👨🏿‍🎤。學生“授課”的過程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輸出,需要做充分的準備🍓,有利於幫助他們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分鐘回顧”活動的設立是出於幫助學生復習的考慮。由於每周僅集中上一次課🧑‍🤝‍🧑,學生容易淡忘前一周的授課內容🤦,因此,為了增加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學效果🐕‍🦺,課程開始之前由一名學生輪流簡要回顧上周學習的主要內容

    5.學習評價設計

    學習評價中,課程主要從反饋的及時性以及頻率上做了改進🆘。原先課程在期中以及期末考查之後給予學生反饋經過改進後,每次的新聞分享以及分組匯報活動之後都會進行現場的反饋與點評,並根據情況允許全班範圍內簡短的討論。除此以外🧗‍♂️🧑‍🦲,所有活動都使用了體現區分度的評估準則分組匯報還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評與反饋⛹️。

    6.學習檔案建立

    作為學生課程結束後繼續學習的基礎課程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檔案。文件夾中包括學生每次的作業與反饋👷🏼‍♂️,全班的新聞分享資料🚵‍♂️🥃,學生這些內容的反思與感想,以及分組匯報的材料、同伴點評活動照片🧔🏽‍♀️。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與價值

    總體來說,這一輪的教學設計改進實踐達到了初衷筆者學期結束時💪,對所有學生做了一次匿名問卷調查(在調查前已告知學生,成績已提交教學辦理論上學生修飾真實回答的動機較小學生對全英文方法類課程的畏難情緒方面(問題為“Do you think the course is difficult for undergraduates?”),教學設計改進的效果明顯85.7%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難度適中🈚️,很適合作為本科生通識選修課。有一些同學依舊認為課程有一些難度,但自信地認為一般學生完全可以達到要求(學生回答為A little bit. But still we can handle it.”🎳。

    新增學習活動也都好地達到了學習目標。71.43%的學生認為一分鐘回顧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83.33%的學生認為新聞分享活動使得他們對健康經濟或公共衛生相關話題更感興趣所有的學生都認為在準備分組匯報的過程中🙂‍↔️👹,他們對實證模型的應用了更深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新聞分享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極大地拓展了學習經歷的豐富性,以下選取了部分學生分享的主題作為展示(見1)🍽,包括藥品采購政策、疫苗恐慌問題👩‍🍳、對養老服務模式的思考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醫療行業的影響

    1🧜🏿‍♀️:部分新聞分享活動的主題

     

    課程結束後幾乎所有學生表示打算朋友與同學推薦這門課程,根據學生們的回,課程的實用性以及豐富的學習經歷是主要原因。一些學生回答如下“Because it’s an English course and have taught a lot empirical study methods, which is useful in health economics study and health policy study” , “Good opportunities how stats tool can be applied into solving real problems”, “I actually learned lots of things. It’s not a common thing in Fudan’s general education.”

    四、項目設計和實踐中的困難➜、問題和建議

    作為第一輪教學設計改進的實踐🛩,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依舊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新聞分享”的反思環節中,課程鼓勵學生回顧他人分享內容基礎上🧃🎑,寫下自己的感想並嘗試聯系課程內容。這項活動不是強製性的因此可以觀察到,在學期初期,大部分學生未能很好完成反思寫作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其主要原因對於這類活動很陌生,甚至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進行🐕,從而限製了這一活動的效果🫑。筆者觀察到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逐漸開始適應,有更多地學生嘗試提交反思。這些現象也提示筆者,在未來的教學學生事先了解反思活動的意義🧑🏿‍💻,並適當給予反思寫作的例子👨🏽‍🦰,可能會對加速學生適應這類活動有所幫助。

    總體來說,《衛生經濟計量方法介紹》這門課的教學設計改進實踐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說明了全英文課程的畏難情緒可以通過有效途徑緩解💨,方法課程可以通過恰當的學習活動設計激發起學生的長久的學習熱情🧗‍♀️。

    五🍱、其他

    除了本研究報告以外,項目產出包括完善課程設計標1份形成教學活動案例3個中國高教研究》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篇

    回目錄

    以學為中心👩🏻‍🦱,整合性設計正常人體形態與功能ⅢA課程教學

     基礎醫學院  王銘潔,劉俊🫳,陸利民

    一、項目的背景

    2017年底,項目負責人參加了canvas在線學習平臺《Significant Learning By Design – I》workshop的學習🧏🏻,就開始反思如何為意昂平台的本科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經歷🔔,從知識掌握、能力提高🕓、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等多維度🙅‍♂️,通過課堂教學,提升他們未來在工作崗位的競爭力和獲得感,從而為我校的本科生教育水平提高盡一些微薄的責任。我所在的基礎醫學院,擁有兩個本科生學位授予專業✊🏻:基礎醫學和法醫學🟰。我院以往對基礎醫學教學的整合式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果能引入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將會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我作為項目負責人,於2008年獲得了心血管生理學博士學位👩,對於圍繞心血管系統展開的《正常人體形態與功能ⅢA》課程有最好的科研基礎💂🏻‍♀️,能最大程度上將科研前沿引入課堂。於是,我們選擇了《正常人體形態與功能ⅢA》進行此次教學改革🐦‍⬛。該項目自2018年3月開始醞釀🤵🏿、5月進行試點🦪,6月申報教改項目,7月獲得資助🤽‍♀️。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項目負責人與成員積極探索用以學為中心的理念,對醫學基礎班的“正常人體形態與功能ⅢA”課程做了課程目標、課程教學活動和課程評價等全方位的改革探索🌘。2018年5月對2016級基礎醫學班“正常人體形態與功能ⅢA”課程進行了試點改革。

    首先我們按照以學為中心的理念,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將持續的專業發展⟹、重視他人的工作和給予的支持、創建自己的有意義的學習方法首次納入課程學習目標🤘🏽。與此目標相一致的,雖然我們采取的還是面對面授課模式,但我們綜合運用了課堂講解、小組討論、課後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習過程評價在學業評價中的比重。此次改革的重點在小組討論上,我們將同學們按照4-5位同學一組的分組方式,每次課堂討論均由小組中的同學先組內討論💂🏻‍♀️,再依次請每位組員作為代表全班分享。以往我們比較註重回答的正確性,但此次我們更關註學生參與討論的意願和對他人意見的傾聽能力,弱化回答正確性的權重。教師更多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而不是說教。

    在總結試點的基礎上,項目負責人於2018年12月赴香港大學參加“Co-Constructing Excellence: Recognising, Scaffolding and Building Excellence in University Learning and Teaching”年度教學會議並做Paper口頭交流。結合國際同行的建議和試點反思,項目組於2019年5月對2017級基礎醫學班的“正常人體形態與功能ⅢA”課程設計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落實,適量減少教師課堂講授,增加學生討論和互動、提供個性化作業選擇和多元化評價體系🧑‍🏫、引入課後學生出題、提供學習通在線學習平臺等👬🏻,教學促進成效顯著。進一步提高學習過程評價在學業評價中的比重至50%👩🏿‍🏭。個性化作業可從5個選項中任選一項完成:① 做一次文獻分享;② 做一次課外延伸閱讀分享;③ 做一次英文授課;④ 做一次臨床案例分析;⑤ 做一個基於思維導圖的手繪視頻。教師給分占50%🟪,全班其他同學給分占50%🤸🏽,合計占學業評價的比重為10%。課後學生出題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根據期末考試中會出現的題型,請每組出2道A1型題,1道A2型題👪,2道問答題,並給出參考答案👨🏻‍🍼。學生在學習通平臺PBL模塊遞交🙎🏼。教師根據出題和答題質量給分(占50%)🏣🧑🏻‍🍼,教師按照學生組內描述性評價給分(占50%),合計占學業評價的比重為10%。由於期末考試中20%的題目來自課後學生出題🐒,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出題質量也普遍很好。為了保證出題的科學性🕺🏼,教師在考試前1周公布修正過科學性的所有學生出題。

    本次教學改進的側重點是對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估做了以學為中心的重新梳理和設計,從而綜合提高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能通過主動學習👩🏼‍🏭,更好地認識自己,產生並保持對科學問題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為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提供知識儲備、能力養成和人格塑造💖🧑‍🦲。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與價值

    教改實踐後👥,86%的學生認為“學習期間的課堂討論和互動對我的學習幫助很大”,並使“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強了”⛷。超過半數的同學加深了“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從而“更願意團隊合作”🧑‍⚖️,達到教改設計初衷🍊。

    從學生遞交的學習小結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學生對教學改革的支持。因為教師在課程設計和實施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學生也更願意投入時間去學習這門課程🕒🍩。尤其是個性化作業和課後學生出題兩項改革舉措,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同。學生遞交上來的手繪視頻和案例分析📺,對具體知識點的挖倔深度遠遠超過平時教師能夠在課堂上集體講授的。很多學生在學習小結中指出🤵,輪到自己出題時📧,才跳出了原先死記硬背課本的框框,而是從老師的角度,思索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弄清了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從而通過出題,拓寬了對課程的認識廣度和深度👷🏽‍♀️。

    四、項目設計和實踐中的困難🤼‍♀️、問題和建議

    項目設計和實踐中👼,也是碰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的。既有客觀問題,也有主觀問題。首先,楓林教學樓的設施普遍老舊🤢,沒有白板和其他可以促進課堂互動的設備支持😙,網絡信號不佳👳🏿‍♀️,導致雨課堂連接時常出現差錯🚸。其次,由於是第一次進行個性化任務實施,學生投入了不少精力,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而過多地犧牲了課堂集體講授的時間✒️,對課堂總課時的時間分配,還需要嚴格控製。第三🦵,為了討論而討論的流於形式💨,在2018年試點中暴露出來🔋,但通過2019年的改進,教師更嚴格地控製發言數量和質量,及時結束無效討論🖐🏿,使課堂討論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總之,我們通過積極的探索和及時、深刻的反思,不斷對課程設計和實施進行修正與改進🧑🏻‍🎨,在學生認可度和教學成效上,得到了積極的結果。

    將該理念推廣到我校其他課程和全國教師培訓的初步探索🤷🏿:

    在實施教改項目的同時💇🏼‍♀️,項目負責人積極承擔了第11🌻、12、13期學校教師教學發展研修班的指導教師工作,並參與了國家網培中心“以學為中心課程 ”專項培訓的建課和培訓任務。在與其他學科老師交流的過程中🧔🏼,大家碰撞出了許多思維的火花,對各自的課堂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回目錄

    以學為中心的整合性課程教學設計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教改實踐總結報告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俞誌元

    一📖、 項目的背景

    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重要性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通識教育中《社會研究與當代中國》模塊中的一門基礎課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既是一種認識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工作方法,為人們認識、了解和把握社會某個方面👸🏼◼️、某個領域的問題或現象,並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和現象提供方法論支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原理和具體方法及操作技術👌🏿🩲,使學生掌握如何選擇研究課題、如何選擇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巧開展研究以及如何完成調查報告等🚲👩🏽‍🍼,為學生今後從事社會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此,《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意義重大🍅,直接關系到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以及運用的程度👨‍🔧。加強《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方法素養𓀊,有助於拓寬大學生考察和了解社會事務的途徑👩‍❤️‍💋‍👨,有助於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相互銜接。

    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因

    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類型的課程教學模式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高度重視對書本理論的灌輸教育,而缺乏引導、啟發學生獨立地思考以及實踐操作👱‍♀️。“老師講📁,學生聽”的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很難讓學生在一學期的學習後具備自己使用這些研究方法的能力。例如👁🤷🏻‍♀️,在對社會科學研究方式,包括對問卷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的概念的講解,還針對每一種方法包括具體的技術與操作過程展開了詳細的闡釋,但如果沒有引導學生如何獨立使用這些“社會研究方法”進行實際的研究和操作。這就使一些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這些理論。 二🧎🏻‍♂️‍➡️📯,從教學過程看,實踐性比較弱化🧔‍♀️🏄🏻‍♂️,重理論輕實踐。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采取書本理論傳授與典型案例講解相結合🕴🏼,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途徑是通過對理論知識的考核。盡管這種方式可以比較系統連貫地將有關社會研究的基本理論傳授給學生,為學生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但未能突出體現本課程作為一門“方法”課所具有的應用性實踐性的特點,缺少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往往造成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的相互脫節,難以確保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也不能適應當前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要求👩🏼‍🌾。為了更好的加強課程的實踐性,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所以采取以學為中心的教改。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1.教學目標方面🫠✅:

    原來的教學目標主要聚焦於學生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對意昂平台人才培養目標(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素養)的關註比較少🧍。因此🫴🏽,在“整合性課程設計”的原則下🍾🛂,從對學生發展的遠大夢想出發⚱️,從學習目標的6個角度出發,細化和拓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具體教學目標🫦。新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意義深遠的學習”的六大維度

    教學目標

    核心知識

    1. 掌握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學以致用

    2. 能學會鑒賞點評其他學生的研究論文,然後能運用學到的研究方法來解釋和分析一個社會問題。

    觸類旁通

    3. 學生將靈活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用於自己的學科領域,發現問題𓀜💥,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人性維度:認識自己

    4. 通過社會調查實踐,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優劣勢,變得自信並增進了對自己的了解。

    人性維度🚎:認識他人

    5. 學生將按照課題組⚠,與同學一起共同完成一個課題項目的研究。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人文關愛

    6. 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社會問題👍🦻🏼,提升了對社會的關心和責任心。

    學會學習

    7. 在掌握了基本的社會研究方法後🕵🏼‍♂️,學生可以了解有更多的研究方法的工具箱🐫。遇到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繼續學習新的工具,來解釋新的問題。

    2.學習測評方面:

    教改前🔃,原有的學業評價包括一個期末考試和一份研究計劃書。在整合式課程設計的原則指導下,我結合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更頻繁更多種形式的學習測評方法🤳。在課程實施前,引入診斷性評估,了解學生的需求。在學期過程中⛲️,讓學生分組完成一個社會科學的研究項目,並在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評估。在學期末采用總結性評估🧑🏻‍🤝‍🧑🏻,並細化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

      教改後的學業測評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

    研究計劃書 10%)

    問卷設計(10%)

    訪談練習作業(5%)

    期中考試(30%)

    期末論文 40%)

    平時課堂表現(5%)

    1)在課程實施前,引入診斷性評估,了解學生的需求👩🏽‍🔧。

    在第一周👩🏽‍🦱,課程中就進行學情調查,了解學生需求🎹。課程中有80%的學生是大一大二的學生🙅🏿,而且學生的專業很分散,包括醫學,新聞🏋️‍♀️,歷史♐️,理科等各個專業💆🏼。通過讓學生分享自己之前在社會研究方面的經歷,收獲以及對這門課程的期待,我旨在讓學生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並能對這個學習目標能形成共識。學生對課程的期待和需求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

    提升社會素養🍫,增強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

    作為數學系的學生,可以先接觸社會統計方法🧑‍🦼。

    作為醫學生🧖🏿‍♂️,希望能改善和患者的關系,提升人文素養

    形式與政策課程對社會研究也有需求

    希望能在課程中多看一些論文

    希望老師能在課程中多舉一些案例

    不會找和研究相關的理論

    2) 形成性評估

    本次教改的測重點是分別設立了三個環節進行階段性的形成性評估,即在項目計劃書階段(占期末總成績10%),問卷設計階段(10%)和訪談階段(5%),要求學生提交相應的作業,同時還增加了平時的小作業(占5%),來加強學生對理論的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

    教學內容

    形成性評估作業設計

    2講:如何選題

    在中知網上搜尋一篇和自己的研究興趣有關的論文🖕🏽🤞🏿,閱讀並回答以下問題:

    本文的研究問題是什麽?

    采用什麽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是什麽?

    你如何評價該篇論文⚜️?

    3講👰‍♀️:理論和研究的關系

    從學術刊物上選幾篇研究報告,找出文章中理論和研究的關系屬於哪一種?

    找一個虛假相關的例子

    趙一個復雜概念操作化的例子

    找一篇學術論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將研究課題(research topic)細化為研究問題的(research question)

    4講:研究設計

    練習-論文閱讀 。閱讀以下論文並回答:吳曉剛 李忠路🌥,2017,《中國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與人才選拔:來自北大👩🏿‍🎨、清華和人大的發現》,《社會》,2017 Vol. 37 (5): 139-164

    本文的研究主題是什麽?

    研究對象是什麽?

    具體的研究問題是什麽?

    采用什麽研究方法👩‍🦳?

    因變量和自變量分別是什麽?

    研究發現是什麽🧑🏽‍🦰👨🏿‍🍼?

    你如何評價該文的研究意義🤦🏼‍♀️🧑🏽‍🎤?

     

    5講: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

    在中知網上搜尋和自己的研究興趣有關的論文🧛🏿‍♂️,閱讀並回答以下問題✊🏽🚔:找到什麽相關的文獻🐉?這些文章是如何拓展你們小組對課題選題的思考👨‍🚒,啟發以及搜索文獻中碰到的困難?

     

    8講🤳🏽🔒:問卷設計

    設計問卷,並進行小組點評

    10講🤩:訪談法

    使用深入訪談法(至少訪談2人) 1️⃣,撰寫訪談記錄,並提交反思報告🛍。

    3) 總結性評估

    在學期期末,有一個期末考試,主要側重學生對掌握基本概念,題型如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以及應用題等。此外🧚🏿,每個學生需要遞交一份基於研究項目的研究論文。

    3.教學活動方面:

    在原有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課堂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為了更好的體現以學為中心,我將更多的采用豐富教學活動,不僅強調實踐和觀察,還有學生反思🧔🏼‍♀️。以上具體方案🧄,請參考附件中的《三欄表》以及《教案設計》。

    主要特色的教學活動包括:

    • 以項目式學習貫穿整個學期。學生需要動手從研究設計、文獻檢索😅、搜集資料👨‍👦‍👦、分析資料等各個環節來掌握研究方法的應用。

    • 每個階段性節點,都會組織學生匯報分享🏄🏽‍♀️,反思課題研究進展🚵‍♂️📸,總結自己在這一周的課題研究中學會了什麽🚴🏿‍♀️?還有什麽困難?例如在學習文獻檢索這一節內容時,組織學生分享在一周時間內檢索了哪些文獻,其中的收獲和困難。針對學生的收獲,我會點評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的意義和價值。針對困難😅,我會幫助學生指出改進的方向🪙。

    • 使用Think-Pair-Share(思考-同伴-分享)”教學法讓學生在幹中學中不斷反思。 傾聽其它同學的經驗分享,歸納總結自己在研究中有哪些優點🚣🏼,又有什麽不足🥇🥟。

    • 各小組講分享各自的課題成果👩‍🎓🈯️。采用Peer Instruction(同伴教學法)”讓同學為其他各小組的問卷進行打分,學會欣賞他人的問卷設計,同時發現其他小組中問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並幫助進行修改。

    • 用分享反思教學活動🐱🧑🏻‍🦱,讓學生分享在課題研究中對社會問題的觀察思考和理解🍊。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與價值 

    在課程結束後,我對參加課程的學生做了調研訪談🚭,以下展示的學生對這六個教學目標的學習體會和反思。

    1.核心知識

    我學習到社會科學研究的一些方法🧑‍🚀,對於社會研究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了變量的操作化和測量🤵‍♀️,實地研究的方法,明白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和特點🙎🏿‍♀️;學會了研究計劃書🏌🏽、調查問卷、訪談提綱、研究報告的撰寫🚑;學會檢索文獻,進行數據處理等研究常用的技能。

       我學習到了系統的做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一些常規做調查的思路和標準。一些做社會科學研究的註意事項👨🏼‍🍳。與人交流的方式方法

    2. 學以致用

    之前,對於社會科學的認識是籠統而抽象的🧑🏻‍⚕️;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我更加明確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具體操作方法,認識到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似性與區別;認識到定性與定量研究是如何結合與統一的。

       了解社會科學這一學科,學習思想發方法,學會多個角度看世界

       例如在《街角社會》的閱讀與課堂討論中🔓,我對參與觀察法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也理解到社會科學研究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會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與影響🤖,如何克服障礙並同時維持主客觀平衡🧏,還原事實的真相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對社會學家們的坦誠與專業產生了極大的敬意,更認識到在做社會研究時要學會時刻反思自己的立場📣。在不斷思考與自我認識之時👎🧒🏽,也保證了研究的客觀性。

       例如在《從大陸到臺灣:一位資深榮民生命史研究》的閱讀與討論中,我了解到另一種形式的研究方法✴️,雖然剛開始存疑🫵,但在老師一步步地介紹與分析中🙋🏻‍♀️,也逐漸對形式多樣的研究方式產生了認可。課程豐富了我關於現代性社會及其相關問題的認識:個體尊嚴、社會價值與全球化時代之間錯綜復雜。

    3. 觸類旁通

    首先,我覺得從這門課裏,我學到了許多社會學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方法,這一點對於我的專業課程中的另外一門社會學課程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其次,我學會了一些社會學的看待問題的新角度和新思路🤕,面對一個社會事實,我學會了從一些更加深刻的方面來分析事實的真相。最後🤹🏿‍♀️,我還學會了一些論文和調查的相關寫作方法和數據分析軟件的用法等等,而且我們自己做訪談做問卷的過程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經驗。這對於以後的相關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這門課,相比於知識層面👼🏻,更多的收獲在於思想方面👩‍✈️,就是思考問題的方法上面我得到了很多啟發,比如對待一件事,不應該僅僅從一個主觀方面去認知,應該從許多層面去分析,也許會發現很多矛盾之處,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能從一個單純的旁觀者變成一個真正的思考者。

       在此之前我從未接觸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這一課程,因此,學習這門課後給我一種新的體驗🟧。首先這門課程告訴我世界是嚴謹的⛑,客觀的,邏輯的💂🏿‍♂️。每一個社會現象背後都有其內在的原因🚣🏿‍♂️🚽,此前我習慣性地將每個現象事件看做獨立的個體,現在我習慣性地聯想其背後的因果,聯系。其次🦹🏽‍♂️,通過這門課👑,我了解到了許多與我自身認知不同的看法觀念,時刻保持質疑探究的態度並開闊了視野。

       作為一名新聞傳播學類剛入學的大一新生,我對自己未來的方向和生涯規劃還不是特別明晰,但從這門課程中我學到的不同研究方法無疑為我未來的規劃指明了一種方向。當下深度新聞報道正有著融合非虛構寫作方法發展的趨勢,因此,通過這門模塊課的學習,使我對深度訪談等具體研究手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實踐,對我本專業的專業課學習也有一定幫助🚴🏽‍♀️😮‍💨,相當於使我對新聞報道的某些方法論的運用熟練程度得到一定提升🙎🏻‍♀️。

    4.人性維度

    4.1 自己:學生會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認識到自己的溝通能力⚾️:深入訪談的嘗試,讓我學會如何獲取信息,也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深入的溝通🆘。

       在我以前受的教育中很少有“社會科學”這個部分,所以雖然我對此有一些興趣🧭,但一直沒有得到規範的培養。這門有關於社會科學的課,再讓我更好地了解社會科學的同時🌅👮🏿‍♀️,也幫助我發掘了自己對於社會現象的敏感性,讓我更好地認識了自己對於社會現象的認知風格是什麽樣子的。我認為這對我以後的職業規劃和興趣培養頗有益處。

    4.2 他人🚺:學生將能夠積極和有效地與他人互動。

    在這個團隊中的所有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在此之前我們彼此都不是十分的熟悉;而我們會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一個約定的時間聚集在一起👩‍🦽,一起為一個計劃付出行動;為了達到目標解決問題🏋🏽🧑🏻,在困難之中互相幫助👷🏼‍♂️👾,讓人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在這碰撞之中產生新的思想,使得新的思想更加臻於完美,也讓人們認識到在那面孔之下的與總不同的靈魂。

       和團隊合作要分工明確🏊‍♀️,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

       作為一個大一新生,事實上我在以往的基礎教育生涯中很少有機會嘗試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這門課的討論課以小組的形式呈現,並且課題也以小組的形式分配,我認為是對我的(以往可能有一定缺乏的)小組合作能力的一次很有意義的培養與考驗👳🏿。在此期間,我更好地認識到了小組合作中與組員及時溝通交流的重要性,也培養了我對於團隊的責任感。

    5. 人文關懷

    我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研究的過程中,我不僅是作為從社會中收集資料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研究者,更是在通過自己的研究,推動人們認識社會,為社會的發展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於社會學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開始關註社會學,關註社會本身。我慢慢理解了社會學對於社會發展的研究和努力都不是白做的👱🏻😛,許多深刻的社會學成果和理論真的是對於社會的發展有著深深的意義的。通過自己的一系列嘗試(問卷,訪談🚮🖊,論文等),我更加覺得社會學深深的美🧎‍♀️。

       提供了很多不同的研究報告,包括一些社會科學研究的書籍和文獻,通過這些資料可以從他人的視角觀察社會。

       在開展有關老人的研究之後🧓🏻,在開展一項研究之後🧘🏽‍♂️,應該明白研究的意義是為何。無論是怎樣的研究,都應該本著為社會貢獻的目的,對社會和他人要有意義。

    6. 學會學習

    之前一直對社會科學抱有一種不信任的態度,認為它描述社會的方式是不精準的、粗糙的,但是現在發現這種基於科學的描述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進程階段性的匯報與交流能夠讓我們在關心自己課題之余,也學習了解到其他組的方法與思考,彼此相互之間有了更多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往往有所收獲✯💂‍♀️,同學們面對問題的多種思考👩🏼‍🔬,讓我學會了比較不同觀點的優勢和劣勢🏷,也懂得了對問題及觀點持開放性態度。

    四、項目設計和實踐中的困難🛀🏿、問題和建議

    在教改過程中,首先通過教學目標的提升,更明確在學生能力和素養培養的方向🧑🏽‍✈️。其次,在教改過程中,豐富了教學測評和教學活動的內容。課程有著許多課下作業和課後活動,在這些作業中可以讓學生加深自己的深入思考,在活動中通過親身參與的實踐和團隊合作,認清理解並掌握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並加深對自己的了解💆🏼,更好的認識團隊🏃🏻‍♂️‍➡️👂🏻,增強對社會問題的關註和社會參與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包括:學生的論文質量總體不錯🏇🏽,大部分論文分析思路清晰,觀點有數據支持。有待改進的是如何將定量與定性數據分析的結合🧗🏿‍♀️,觀點如何更有深度🥣,語言文字表達🌲,論文的規範性格式等方面。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的寫作方面比較有挑戰,需要有針對性的訓練對學生有幫助。這些內容將在下一步的課程建設中不斷完善。

    回目錄

    “以學生為中心🦸🏻‍♀️,以競賽為情境”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探索

    ——以意昂平台女子籃球課程為例

    體育教學部  張藝瓊

    一、項目背景

    通過對有關“大學體育課程”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出目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第一,培養目標寬泛。盡管“健康體育”“終身體育”被認為是大學體育課程的核心理念,但是實際上卻延續了“階段性體育教育”的特點💮,實施過程中培養“意識”有余而培養“終身體育學習能力”不足。第二🙇‍♂️,課程設置適應性不強𓀅🌒。長期以來以學科為中心的體育課程觀的影響和師資教育背景、硬件條件的現實,使我國的大學體育課程的項目設置單一且偏於傳統,削弱了學生對體育的愛好和興趣🦹🏿。這種課程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片面地強調統一性和規律性🦹,過多地限製了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多樣性🦹🏽‍♂️,不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和創新品質的形成,造成許多大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第三,教學方式單一🧜🏿‍♀️。我國的大學體育教學基本處於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之中🎫,以技術教學🤲、技能培養為主,由教師決定學習內容,教學內容統一⛔️,按班級授課、按部就班地教學組織形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在身心發育方面的差異缺少科學的分析與標定。除此之外,還有體育課的考核評價單調、教材與現實聯系不緊密🚶‍➡️、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課外資源開發不足等諸多問題。     

    與此同時🥎,學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改革策略,包括通過遊戲和競賽等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加通選課的項目和內容🧍,開設奧林匹克課程🙆🏼‍♂️,開展體育圖片展、體育專題講座,通過體育賽事轉播等內容的應用等來完善教學內容、方法和形式🌘,通過校園競賽等方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多途徑完善體育師資建設等等。但是目前的改革策略大多都是源自課程外部,且趨於宏觀和缺乏可操作性。

    作為一名身處一線的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禁總是會思考前述諸多問題究竟是否得到了解決?改革的策略是否得以實施🧑🏻‍🦼‍➡️?究竟應該如何在現有有限條件下上好體育課?如何從切實可行的細微之處為大學體育課程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大學體育課程在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學習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能力方面尚且缺乏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措施,課程設計集中體現著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本次課程改革主要就是以由美國課程設計專家Dee Fink教授提出的“以學為中心的整合性課程設計”的理念為指導進行了嘗試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項目改革設計理念🫎:

    賴利·斯賓斯(2001)曾經說過:“我們將無法滿足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教育需求,除非教授們成為學習經歷的設計者,而不只是教書匠”。“ICD”是“Integrated Course Design”的縮寫,是由美國課程設計專家Dee Fink教授綜合吸收高等教育領域“以學為中心”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提出的“整合性課程設計”,是一種課程設計模式和系統流程。該模式基於三個主要的基本思想觀點: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整合性課程設計和更好的機構支持👲🏻。其中,“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為製定課程學習目標提供了一整套理論語言工具。“ICD”的四個關鍵要素“整合性課程設計”則是由四個關鍵要素構成:情境因素⚒🧓🏿、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和反饋與評估,四者的關系可以簡單描述為通過收集情境信息啟動設計過程👲🏽,並根據信息做出三大決定“希望學生學習什麽”(預期的學習目標)、“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評估與反饋)、“學生需要做些什麽來實現學習目標”(學習活動),確保以上三點能夠相互反映和支持。“更好的機構支持”則是教學改革的支持主要來自所在學校🤦🏻‍♂️,但是許多其他組織也對教改工作有著顯著的影響力,所以它們也可以做出各自的貢獻,這一部分仍然是課程以外的部分因而不在本次課程改革的可操作範圍內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1.學習目標

        由於學校目前的教學資源仍然不能滿足每一位同學的選課意願,因而往往選入本課的同學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問題,即有一些有基礎且熱愛,對於這一部分同學要保持其學習的熱情,並在學習後達到無論技術還是文化等方面都更上一層樓,成為該項目的參與者與推動者;一種是被動選入無基礎且懷有恐懼心理🍤,對於這一部分同學,希望通過本課程掌握一定的技能,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以及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後可以堅持鍛煉,無論在學習🦿、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體育相關的活動不要因為“不會”或者“不懂”而成為一個旁觀者,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幫助更多的人參與到運動中來,抑或僅僅是在學習★🖋、工作壓力下可以多一種選擇消除疲憊或者不良心緒的方式或途徑。

    2.學習活動

    本教改課題在筆者的各個籃球教學班進行了實踐🏃‍♂️,具體將 “以競賽為情境”從兩個維度去實施。第一,將每位同學融入為“競賽”中的不同角色,具體設定球隊管理、教練員📙、訓練師🧑‍💻、分析師、球探🤜🏿、隊醫、裁判員等8個不同角色角色。第二,將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按照賽前、賽中、賽後分為三個階段。

    在設計具體環節時🧟‍♀️♟,教師起引導作用💆🏻‍♀️,但具體方案細節由學生討論做出。

    第一🍥🙍🏻‍♂️,整個班級(24人)隨機分成若幹支球隊(3支)💆🏿,以確保三支球隊的水平相對平衡。在各支球隊中設置讓學生在自主承擔不同角色分別完成不同的學習交流任務,具體為:“球隊管理”主要負責協調本隊同學們在課堂內外的學練時間、及時溝通解決本隊在學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監督不同角色的實踐進度以及微信公眾號的維護;“教練員”主要負責在課上幫助指導本隊同學的技能掌握、在課外積極組織本隊隊員進行針對性練習並在競賽中排兵布陣;“訓練師”主要負責通過網絡學習或者書籍等來找尋訓練方法🍙,根據本隊不同隊員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每位隊員的個性化訓練方法;“分析師”和“球探”共同完成本隊隊員和對手球隊的分析工作,通過錄像、視頻剪輯、數據分析等將本隊及對手進行深入的分析,在反復研究自身和對手的過程中實現對籃球運動項目的理解和思考;“裁判員”主要負責本學期籃球競賽的編排和具體每一場比賽的執裁,通過這個角色提高對籃球規則的理解並積極向同隊隊員進行傳播交流;“隊醫”主要負責全隊的損傷預防及部分特殊情況的緊急處理(至少要充分收集和掌握該方面的理論知識並積極向隊員們進行傳播和交流,具體課上的損傷處理還要由教師來把控)等🙀。

    第二,以競賽為情境將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按照賽前、賽中、賽後分為三個階段🤌🏻🚶🏻‍♀️‍➡️。

    賽前階段(教學周的1-3周)🫱🏽,具體第一周各個隊員積極學習了解各個角色的內涵並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在此基礎上主要完成選材分組、競賽編排。具體成果為製作出秩序冊🧑🏼‍🤝‍🧑🏼。賽中階段(教學周的4-13周)🍔🧛🏻‍♀️,主要完成課內外學練練和競賽。具體將每節課的最後40分鐘劃定為競賽時間⏬,按照秩序冊進行籃球賽👂🏿🍩。每支在這一階段結束前要拿出具體的成果,包括微信公眾號的維護(內容包括新聞稿、教學視頻素材、裁判及競賽知識🧑🏿‍🔬、預防損傷及急救知識等)、訓練計劃及方案、完成三次課外集訓、球探報告、競賽總結等🦶🏼。賽後階段(教學周的14-16周),主要完成恢復、考試✅、本學期競賽資料的整理以及評價。

    3.學習評估

    在學期末(通常會在賽中階段結束時)每位同學填寫一份反思表,主要包括五個問題👩‍🍳:通常體育課會被認為沒有作業同學們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下課即完成的習慣然而事實上任何的學習都需要進行思考才會更有效地提高因而本課題在整個課程周期的後半段也就是13-16周的賽後階段🚴🏿‍♀️,會給同學們發放反思表🦢,既是整個競賽周期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對一個學期課程自身學習和實現的總結💂‍♀️。因此🏡,在反思表中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我在本學期(或者連著兩個學期)選擇籃球課程的初衷是什麽👁‍🗨?我想在籃球課程中收獲什麽🧝🏼?最終是否實現👩🏿‍🦲,實現了哪些💁🏿,哪些沒有實現?如果對自己本學期的籃球學習打個分,我給自己打多少分(假設滿分是100分)✊🏻? 2🛴🚴🏽‍♀️、我在這個學期的教學比賽中承擔了怎樣的角色?我和隊友對角色的期待分別是什麽?在角色實現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我的角色為球隊做了哪些貢獻,是否對球隊產生了幫助?簡單陳述我的角色成果👨。3、上個學期中我的作業是什麽主題🐰?半年即將過去🥚,我對於曾經這個主題的思考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或者我想重新敘寫“我對體育的思考”或者“我與體育的故事。”(這個題目主要和理論課中與同學們的探討而提出) 4🎀、我對籃球課的有哪些可行建議🚬?對將來要選籃球課的同學有哪些建議? 5🖕🏿、我有話想對張老師說。(選填)”。

    目前的籃球課程評分實行百分製,其中身體素質測試(第一學期為國家體質健康測試,第二學期為三項素質測試800米、50米以及1分鐘仰臥起坐)😈,占40分,技能測試(包括兩個大項⚄,各占20分🧔🏿‍♂️,這20分又是由技評和達標兩部分組成)占40分,10分為理論考試成績🦸,最後的10分為發展能力分,由教師根據學生學期學習的情況進行打分。盡管本次課程改革並不能改變現有的評分比重,但是本課程中“發展能力”這10分可以由同學們根據成果及角色執行情況在前三周共同製定評分方案😘🧏🏻‍♀️,在期中進行一次修訂🫱🏿🎤。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和體質測試比重大帶了的限製性和調動各個技術水平的同學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好踐行“遠大理想”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與價值

    以下部分摘錄兩段學生作品

    案例1—反思表(張同學)

    “1.剛進入大學時選擇籃球,其實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初衷,反正從小到大永遠是體育績點在削減流入錢包的獎勵,學什麽也無所謂☀️。但是第一學期的學習改變了我對體育的消極態度🌷🈳:大學的體育課和以前“反正跑不快跳不遠就活該成績爛”的體育課不一樣🚯🦯,你的努力能夠被看到🔌。比如,當三步上籃的節奏鼓點在心中穩穩擊打,那種多次練習後的成竹在胸🦻🏿,與其說是驕傲,不如說是感動。而這種正反饋能讓你獲得一種激勵感,良性循環💆🏼‍♀️。所以說“這學期選籃球是因為上學期人生第一次在體育課上被誇了”以及“自己練成三步上籃一套操作好帥啊”看著非常不學術不正能量不籃球不專業…但是好像是實話。2.“我想收獲的”有很多,比如暑假回家能和高中朋友們在高中球場打籃球,彌補當年酣暢淋漓一戰球場的遺憾;比如能穿上球衣抱著籃球理直氣壯地拍運動風的照,而不是被服飾圈限;比如認真地從零開始學習一項運動,希望自己能做到很棒;比如重拾對體育的信心,找到第一項發自內心喜愛的體育運動…… 或許現在的我離能和高中那些球神朋友一起戰鬥還有些距離,但我做到了有底氣向他們發出邀請;或許我還沒有把籃球放在生活執念的熱愛👨🏽‍🌾,但我現在內心對籃球,對體育🍪,是有笑容的。3.打91分吧👮🏽。90分優秀,給堅持,給痛快,給反思,給比一年前優秀太多的自己。1分是並不打算就此停息的加速度🧑🏼‍✈️。剩下9分,我會在未來,或許已經沒有籃球課堂但永遠不會缺籃球場的未來,一步一步實現。

    ……

    作為經歷者,我們在這個“有人罩著”的天地裏親歷了太多美好。互知心酸的掌聲,對望不語的默契,因著夥伴的影響使自己變得更好,也在挫敗的時候收到溫暖勇氣與繼續前行的動力🤾🏽‍♂️🧑🏼‍🤝‍🧑🏼。所以很希望這樣的星火能從您開始,慢慢擴大,讓越來越多的同學在聊到體育課的時候不只是“x老師❣️,教內容哪些哪些,給分如何如何”,而是像我跟黃婷一樣滔滔不絕🕚,聊得別人目瞪口呆抱拳服氣。有時候覺得您是老師🥏,是脫離於我們之外的那個時而嚴厲時而溫柔的張老師;更多時候🙇🏼‍♀️,卻在大家一起搭手喊出的那聲“加油”裏,每個同學和您一起👀👨🏻‍💼,都融為了一家人🤾🏻‍♂️。前幾天和婷婷討論大學的學習模式,一學期一輪老師一輪課堂掠過,之後的我們到底能留下多少呢?大一一年朦朦朧朧,那些床尾對床尾一起做仰臥起坐的周三夜晚,周四清晨政肅路的煎餅豆漿香氣,細雨中的懊惱嘆氣和朋友安慰的臂膀🥥,烈日下的屏氣凝神歡欣雀躍,還有那個一身運動服😖,黑馬尾的背影,大概是第一年裏明明暗暗,終究是未曾斷裂的一條線呢。……”

    案例2微信公眾號作品(廖同學)

    “……

    今年暑假去甘肅肅南明花鄉支教🔫,我遇到兩個孩子⛹🏻🥷🏽,很喜歡籃球的孩子。一個念初一,一個念初三,我姑且稱他們為S和W。

    第一次對W有印象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抱著籃球轉來轉去,即使初三沒有體育課🖲,也總喜歡在課間或自習的時候溜到球場去打球。他不太喜歡學習,籃球卻打得很棒。一次班會課初一的學生在樓下打球🪔,他就很羨慕地看著🙇🏻。那時我坐在他們教室後面聽課👨‍🎤,看到他的樣子覺得好笑就和他聊起了天☘️。我問他是不是特想下去打球,他就很不屑地跟我炫耀說下面的那些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就這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3️⃣,後來知道他原來是代表縣城籃球隊的打比賽的體育健將,知道他NBA裏最崇拜的是剛剛拿到冠軍的勇士隊……那天之後他就經常有事沒事找我聊天,在球場上看到我從教室回宿舍會興奮地跟我揮手——我想體育是能拉近我們距離的東西。有時我會和他聊意昂的籃球,聊我在體育部經歷的新生杯、畢業杯,聊大一一年裏和校隊一起經歷的市運會👨‍🦯、CUBA,聊我回到上海之後即將參與舉辦的滬臺杯🖱,那個時候他安靜聆聽的樣子幾乎散發出一種光芒🚴‍♀️,所有浮躁都褪去了,只剩下十三四歲男孩子青春陽光、熱血沸騰的一面。短短20天相處🍓,走的時候他來送我,他和我講“姐姐,我也想有一天能來意昂打球🧏🏻,那個時候你一定要來看”,我說好。後來我看籃球賽很多時候都會錄視頻發給他,有時候覺得NBA比賽很好看也會和他時不時嘮兩句嗑👍🏼。前幾天他在微信上找我聊天,說他們學校的男孩子沒誰打球能打得過他了♿,說他也有在認真學爭取能考上“張中”(張掖中學;當地初升高入學率很低,張中是重點高中)。對於他的改變我很感慨,也許這種改變並不源自於我,也許這種改變最後也不一定能帶來質變的結果,但我覺得這至少是一種希望——因為夢想而想要變得更好的內驅力🫄🏼👨‍👩‍👧。我慶幸我陪伴W發現了這一點,所以有時候我相信體育之中存在著一種夢想🗞,因為有夢想所以有力量👷🏿‍♂️。S是初一班上的學生🫐,盡管W經常說他球打得爛🙍🏻‍♂️,不過看得出他特別喜歡籃球。作為他們班的語文老師🤵🏻‍♂️,總是能在上課鈴響後兩分鐘看到他抱著球滿頭大汗沖進來,讓我覺得非“青春正好”不足以形容🖤,盡管他總是怕怕地看著我像是要被我批評的樣子。

    快離開的那段時間我們整個團隊一起買了筆記本,所有任課老師在本子上寫給他們的寄語💂🏽。我在給S的寄語上提到一個片段👩🏿‍🔬,寫在一個備完課的下午我看到他和一群朋友在球場上打球,我說那個時候你們的樣子特別美好🦨,我本想回宿舍放了備課材料出去給你們買點冰可樂,但很遺憾我出來的時候你們已經離開了。S平常並不像W與我那麽熱絡,因為語文課經常抽他起來回答問題,我其實感覺他還挺怕我👳。意料之外的是他拿到寄語的那個下午,放學後一直在校門口等我。朋友和我講“有學生在門口等你”,我就看到了他——我問他在這裏幹嘛🪈,他遞給我一支鋼筆和一張小紙條,他說“廖老師我會想你的”。那張小紙條有很多錯別字,讓我這個語文老師很羞愧,可是那些真誠卻樸素的話卻一次又一次地觸動著我作為一個中文系學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的內心,他說“買可樂的事🔍,還是等你下次來給我買吧,我會等你給我買可樂。還有謝謝你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知道很多人都會質疑短期支教的意義,也許曾經我也質疑過👨,但是這之後我卻選擇了堅信不疑。也許作為貧困的民族自治縣的孩子,他們經歷了太多名為“支教”卻只是發達地區學生小打小鬧的遊戲📀4️⃣;但在我們以教育工作者的立場給他們帶來些什麽、評判著什麽的時候,他們也反向地觀察著、評判著我們。我很感激自己在寄語裏提到了S在球場上的瞬間,我相信體育是我們之間的一座橋梁,當我提到這個的時候S做出了這種判斷🥌:“她是懂我的”——所以他才會等著我塞給我他的禮物和小紙條,所以他才會在我們的大巴離開那天在慢慢遠去的學校門口向我們不停揮手。

    明花鄉因為遠離城市工業文明,一到晚上幾乎整個村子遁入黑暗🙋🏽‍♂️。星空在這時便更為璀璨,甚至給人一種銀河肉眼可見的錯覺。當時我們的宿舍和教學樓之間隔著一個籃球場🧙🏼,每個課間總是可以看到拿著籃球的男孩子在球場上瘋跑🕕。到晚上學生放學天幕低垂,我們便在每個備課討論完的深夜⤵️,躺在球場上聊人生談理想👬,球框仿佛就綴在天幕上🙅🏽;還有河西學院支教的同行人邀請我和他們一起跳舞🪱,漆黑的夜幕下教學樓昏暗的燈光♤,肆無忌憚地舞動🌊👷🏿、大笑,跳累了大口吃瓜甚至顧不上被弄花的妝……那種感覺完滿又饗足。

    體育所背負的生命原始能量與自然的美——這幾乎是我在明花最難以忘懷的東西🕺🏽。體育影響與塑造的那個我,帶著這份能量輻射了更多的人。這件事潛移默化如同生命與我開的一個玩笑,卻不乏令人動容的力量。

    寫到這裏已經是深夜,我想這篇文章應該有個恰當的結尾☁️。

    如果要把體育具像化成一種東西🏜,我覺得這很難。作為一個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我覺得我們最大的特長和感受和表達,是敏感地把握住生活中感性的力量。這篇文章也許太不像是在表達一種系統的世界觀,反而應該是我發在私人lofter上的東西,但莫名地我覺得很適合。

    因為就體育而言,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從中文人的角度看,體育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是滲透而非固化的,是汗水塑造的堅韌的性格♡、是“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的團結擔當、是終身的歸屬和心安之處🏋🏽‍♂️、是一個人溝通的橋梁🤕、夢想與希望。也許關於體育每個人的理解和故事都不一樣,但那些所有發生的事情背後有著靈魂同樣滾燙的溫度與生命同樣富於創造的本質;我們能做的是盡量豐富地去感受,再盡量生動地去描摹🆗。

    我不知道科比那句淩晨四點的洛杉磯影響了多少人,但對自己在看張佳瑋系列球星傳記時心中一震的瞬間記憶猶新💇🏻。低級的文字工作者玩弄文字🕵🏿🧑🏿‍🦲,我們稱這些人為faker👆🏼;而真正的文字工作者會選擇用文字傳遞信仰,來分享一種價值來裝點大多數人貧瘠的生命;所以每次寫推文或是戰報時我都在想——我如果能用文字傳遞出一星半點體育的能量🧝🏻‍♀️,那想必就是極難得也極好的了🛐。”

    以上只是本次教改中的一個縮影🧧⚁,筆者曾嘗試將上述內容進行縮略♉️🦵🏽,然而始終無從下手🐭,於是就直接摘錄了🙍‍♀️,這些文字是有力量的,這背後沉澱著一段時光和記憶🧍🏻‍♀️,不論其是否是本次教改的成效,但其傳播的力量和價值正是籃球課所期待的東西。

    四🤼‍♀️、不足與展望

    本課題成果仍然存在的不足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本課題僅僅是從課程內部的設計角度對大學生體育課程進行了探索改革,然而高校體育應建立以必修課、選項課、俱樂部、保健課、理論課為主體的課堂課程結構體系。課外體育課程是課堂課程的拓展與延伸👄,是大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將多樣化的課外體育:體育輔導、課外體育俱樂部、體育專題講座🪢、體育網頁📈、體育訓練、體育競賽、校際體育交往、社會體育參與、野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課程體系是仍然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另一方面,本課題中對課程的設計借助了新的理念🖐🏻,然而目前還有其他多樣化的方式諸如混合式教學等,若能將二者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或者會收獲更加卓越的效果。就本課題內部而言,“ICD”理念還需要更好的機構支持,除了場地設備的“硬件支持”外,還需要更加多樣化和自主化的“軟件支持”,目前的課程評價受限於大的評價體系和標準,作為改革探索的評價比重過小,因而在效果的實現方面會受到影響,因而如何全面發揮評價機製也是本課題尚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L.Dee Fink. 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M]. Jossey-Bass,2003.

    [2]徐輝,等.創走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綜合性大學課程設計原則[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 《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教育規劃綱要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14.

    [4]朱偉強.體育課程模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95.

    [6] Willie,C. V .& Miller,I. Social Goals and Educational Reform:American

    School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Green wood Press,1988.

    [7] P.W. Jackso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2.

    [8]James G. Henderson & Kathleen R. Kesson, Curriculum Wisdom: Educational

    Decisions in Democratia Societ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4.

    [9] R.D.V. Scotter & Others,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Soc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Macmillan,1979.

    [10] 顧淵彥.體育課程的約束力與靈活性[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8-30.

    [11]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9)🚏:72-80.

    [12]何元春.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科性質及主要特征[J].體育學刊🙎🏽‍♀️👩🏻‍🎓,2002,9(3)🐴:132-133.

    [13]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0.

    [14]王林.學習型視野中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D].上海體育學院🪡🩶,2007.

    [15]張廷凱.新課程設計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回目錄

     


    上一篇:2020年度第一批優秀教改項目結題報告(二)

    下一篇:2019年度第二批優秀教改項目結題報告

    本文地址:/yanjiu/jyxzk/2204.html
    圖片新聞
    loading
    會員登錄
    聯系方式
    電話🤽🏽:55664497(教發業務)
    電話:65647637(在線課程)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220號光華樓東主樓29樓2904🪷、2909室
    郵箱⛱:jxcj@fudan.edu.cn
    意昂平台专业提供:意昂平台意昂👨‍🦱、意昂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平台欢迎您。 意昂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