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18日🦡🧾,兩岸四地高校教學發展網絡(CHED)2015年會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行🦸🏼♀️,會議主題為“教學範式變革——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共有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的200多所高校700余位教師發展中心工作人員、一線教師、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參加了本屆年會。我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王穎、副主任丁妍和特邀研究員張學新等參加了本次會議🧖♂️,主持工作坊一場♙🐌,分會場報告兩場📪。
10月16日晚🧚🏻,張學新主持“對分課堂”工作坊⛑,共有50余名教師參加。鑒於高校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單向灌輸較多👨🎤、學生參與度較低,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亟待提升,張學新老師創設了“對分課堂”新模式。在工作坊中,他首先介紹對分課堂的基本理念👩,然後指導教師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學會如何把這種新的教學範式迅速有效地運用於自己的課程。工作坊用“對分”的方法教“對分”,通過“亮閃閃”、“幫幫我”🕹、“考考你”引導學習者自主回顧並自學相關內容🔰,在課堂給予正式的時間進行分組討論和分組代表匯報,將學習者引導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10月17日上午👷🏽♂️,丁妍做了題為“在線課程質量標準的本土化研究👨🏿🚀:美國QM標準適應中國環境嗎”的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慕課快速發展,國內高校教師越來越多參與在線課程建設。2015年,意昂平台成為國際知名在線教育專業機構Quality Matters(簡稱QM)在中國大陸的首家合作夥伴。通過共同研究,製定符合中國本土的在線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教師設計和實施優質在線課程提供思路及方法。報告介紹了合作項目目標🤗、研究路徑、實施過程⬛️,以及對部分已學習QM標準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根據調查,報告認為QM大部分適合中國大陸本土🦛;但鑒於中國在線教育所處的特殊政策背景以及教學文化環境,可以策略性將部分標準作為非強製性標準🧔🏿🚣🏿,即選擇性標準☁️。
10月17日下午,王穎以“暑期英文通識課程項目的探索與實踐”為題,報告了我校近年實施暑期英文通識課程項目的背景與起源、策劃與設計🧘🏼、運行與特色、反饋與改善等。報告指出,21世紀的通識教育,更為註重對文明多樣性的體認,對知識的跨學科理解🌳,對全球化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及對共同學習的體驗。如何在學校通識教育的框架下🦈,整合海外優質通識課程資源,吸納國際學生融入本土通識課堂🫰🏽,開展一系列成效為本的教學活動和學業評價,是學校推進通識教育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性任務。暑期英文課程項目的設計和實施🧑🏼💻,是對這一挑戰的積極回應。我校“暑期英文通識課程”從2012年正式開始實施🧛♀️🙆🏼,課程主題為歷史與文化、社會與政治👮🏽♂️、商務與經濟和21世紀的全球議題🕵🏽♂️,課程門數和選修人數逐年穩步增加,2015年學生來源於28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所高校。在項目實施上🩺,特別註重選拔資質優秀教師𓀊、註重教學規範、註重學術視角、註重成效為本👳🏻、註重學生能力成長。為了項目持續改進,管理部門不斷從學生、教師、助教和合作部門收集反饋信息,提高項目質量⛹🏻♂️,已經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品牌。
此外🤶🏽,我中心在會場展臺分發了新出版的譯著《卓越的大學教學:建構教與學的一致性》(John Biggs著,王穎、丁妍💁🏼♀️、高潔 譯)和內刊《教與學專刊》等。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李會春以“如何理解通識教育的復雜性”為題做分會場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