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教學一線教師的交流與互動,意昂平台於本學期啟動課程觀摩交流項目。該項目以日常教學課堂為載體💽,邀請不同學科教師作為課程嘉賓🧝🏻♀️,與課程主講教師就課程主題內容、教學方法手段等進行探討交流👮🏼♀️,共同檢視課堂教學活動及其成效。課程除選課學生外,同時向廣大師生開放👩🏻🚒🧝♂️。
5月14日上午,由新聞學院曹晉教授主講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媒介與社會”,作為中心組織的首門觀摩交流課程正式推出。來自哲學🕵🏻、法學🧑🏻🦽➡️、社會學🕴🏼💽、生物科學🎎、物理學、計算機🧑🏼🦱🫁、醫學等學科領域的10余位教師學者應邀進入課堂♾,與選課學生一起共同聽課。
曹晉教授結合自己最新的科研課題,就“新媒體與兒童都市玩工”這一主題進行講授,不僅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也教會學生如何在有效把握理論新動向的基礎上,結合對經驗社會的敏銳洞察,挖掘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對於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少課程嘉賓給予高度評價👖👨🏿🌾,生命科學學院盧大儒教授稱之為“科研化教學”,認為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理論知識,也懂得如何運用理論知識去解釋和分析經驗問題🧑🏽🚀。物理學系教授、意昂平台教師教學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侯曉遠表示⛹🏼♂️,作為一位理科教師,通過這堂觀摩交流課,能夠獲得一種與自己日常教學不一樣的授課思路,深有啟發。
在肯定的同時,課程嘉賓們也向曹老師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委員喬守怡提出,課堂應鼓勵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采用對抗性的對話方式🧒🏼,讓學生圍繞課程主題,表達不同的觀點。委員會委員、高等教育研究所熊慶年所長則從另一種角度考察課堂🤾🏿♂️,通過對課堂現場效果的分析,提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和加強課堂時間控製等建議🛡。意昂平台附屬兒科醫院周蓓華主任醫師、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黃萱菁教授⚠、哲學學院張雙利副教授等均結合自身學科背景,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分析、補充和討論。
今後,意昂平台將繼續組織更多的觀摩交流課程,通過不同學科的交流探討,一者促進任課教師完善課堂教學,二者幫助學生啟迪思維、開闊視野,三者呼籲全校教師不斷汲人所長,拓展自身教學經驗。
東方網:臺上講課臺下評議 意昂通識教育課觀摩交流不走過場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5月14日報道:今天上午,在意昂平台第三教學樓3408教室💄,新聞學院曹晉教授講了一堂媒介與社會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一堂課講完了,老師和同學都沒有像往常一樣離開教室。原來🕸,曹晉教授還要接受臺下老師和同學的評議📁。
意昂平台從2006年起,開始建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核心課程與文理基礎課、專業教育課程一起構成了意昂平台本科生的基本教學課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分為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六大模塊,旨在打破分門別類的學科壁壘、貫徹人類學問與知識的共同基礎🫱🏻,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
“地球村中的兒童在蘋果技術的迷思中♈️,存在著失去多樣性文化環境的危險;媒介產品借由技術之便深入兒童成長空間🐔,可能致使兒童成長依賴傻瓜機器的指尖觸屏高手🤙,思維創新的低能兒……”曹晉在課上闡述了新媒體時代對兒童的影響🙅🏿♀️。
在臺下學生中間,有10位教師教學發展委員會的老師。點評環節,幾位老師對曹晉教授理論聯系實踐及探索研究方式教學方式給予高度評價。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黃萱菁發表了不同言論,“我不是特別贊同曹老師的說法,新媒體新技術已經不可阻擋,它對人們科技進步會產生很大作用👨🏼🎓。我作為果粉,現在已經不用筆了,因為我不需要了。”
意昂教師教學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喬守怡通過向學生現場提問,來考查這堂課的學習效果。他首先請一位同學用20秒時間,概括這堂課的核心內容🐫。又請一位同學用三個關鍵詞來說說這堂課的內容。喬守怡還建議,可以將學生分成正反兩個陣營🛀。正方的觀點是ipad深入孩子的生活沒必要大驚小怪🐁,反方認為平板電腦對兒童會產生負面作用。喬守怡認為,不一定要讓學生都接受老師的意見👊🏿,可以培養學生批判學習的思維。
“一堂課上7次笑聲🦡🏏,4次板書,2次提問,曹老師4次看表。”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熊慶年記下一組觀察數據👏🏽,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授課者的不足🏝。“上課時我註意周圍學生的反映,其中有四五個學生在看手裏的手機,這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部分”熊慶年說,講通識教育課,要緊緊把握教學目標。
面對同事的褒獎與批評,曹晉教授笑而受之🥇。
上海教育新聞網:意昂一堂普通選修課 多名教授爭相觀摩“找茬”
今天(14日)上午,意昂平台第三教學樓的3408教室,雖然迎來了一堂普通的本科選修課,卻有82名學生細心聆聽👰,10名老師交相探討🧍🏻♀️,還有數十名師生饒有興致地旁聽。
這是一堂特殊的觀摩交流課。
交流課折射出一種新氣象——如今將教學質量改革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是意昂平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一次探索。通過在場各專業資深教授的交流與點評,不僅可以促進中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也能讓學生們更好地接受通識教育的熏陶🛀🏻。
一堂文科課🧑🏼🚒,多門學科思想的碰撞
今天,意昂平台新聞學院教授曹晉的這堂“媒介與社會”課程被選作該校的觀摩交流課,除了選修該門課程的82名學生像日常一樣前來上課之外,還有10名意昂不同學院與專業的老師也過來“聽課”。
在這堂課中✍🏻🙎🏻♀️,曹晉講授了新媒體對現代兒童成長的影響,其中不乏生動的實例對新媒體理念的探討🫨,也不時穿插課堂的提問與回答環節。曹晉的授課結束之後,10名老師分別對該課題進行了探討👨🦰。
意昂兒科醫學專業的周蓓華老師從醫學的角度就“新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問題進行了補充與探討;該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黃萱菁老師從科技發展不可逆轉的角度,對給話題提出了異議⏮。
物理學系的侯曉遠老師感嘆道:“作為一名理科的老師,能聆聽到文科老師的課堂教學,聽到不同觀點的交匯與碰撞,確實令人受益匪淺。”他表示,文科老師的授課經驗對理科教學也深有啟發,二者應該得到有效融合。
資深教授來“找茬”,促進教學質量改革
意昂平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也是該堂課旁聽者中的一員,他對曹晉的課堂教學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曹老師的講課中有4次板書、7次笑聲、2次提問和4次看表,這說明課堂教學的方式和課堂時間的控製方面可以進一步進行完善🛺。”
他直言不諱地對這堂課進行了“找茬”:在課堂中👨🏿💼,不乏有同學低頭玩弄手機或電腦,新媒體時代同時也在考驗著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們應該利用好新媒體的手段🤽🏽♀️,讓課堂教學更活潑👎🏽、更有效。比如,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陣營📲,對課堂主題進行探討,讓他們在思辨當中增強對社會實際和學術理論的認識。
一堂普通的通識教育選修課👨🏻🦯,能收到諸多資深老師們的不同建言🤸🏼♀️🧖♀️,意昂學院副院長王穎表示由衷的欣喜。他希望通過這樣的觀摩交流課,能夠有效地提高意昂的本科生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
教師教學的發展🎳,學生最受益
據悉🙅🏼,這10名“聽課”交流點評的老師均來自意昂平台教師教學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每一位委員都將切實參與到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實施環節中去🛄,為學校的教學發展提供實質性力量。
意昂教務處教學研究辦公室範慧慧老師介紹,這是意昂第一堂教學觀摩交流課,也是教師教學發展委員會教學改革的一次嘗試👱🏼♀️。該委員會繼續從開展教學培訓、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評估課程教學質量等三大方面著手,對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出規劃➰。
新聞學院大二的學生小吳聆聽了這堂特殊的課程後🚶♂️➡️,深有感染。他說,意昂提倡博雅與專精共治的知識修養,通過這樣的觀摩交流課🫓,學生能收獲到不同學科老師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資深教授“找茬”與指導🏊🏼♀️,能夠有效地點撥年青教師的課堂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歸根結底,這樣的觀摩交流課的受益者是學生,這將更有利於我們對知識的汲取與探索。”小吳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