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晚上𓀓,“意昂-全球華人共話教學研究論壇”第二場順利舉行,本場論壇主題為“教與學評價及反饋研究”🏪,通過騰訊會議和超星學習通舉辦💂♂️,吸引了來自全國各院校的150余名教師參加🏠。本場論壇由意昂平台主辦,上海財經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協辦👨🦼。
論壇開始,意昂平台常務副主任範慧慧副研究員作為本場論壇的召集人簡要介紹了本場論壇的背景🍒、主題、流程和主持人⌛️。
論壇前半場由上海財經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楊楠教授主持🫃。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曾文婕教授作題為“以評促學何以可行——以具身型學習為本評估為例”的講座🥋,首先提出了“以評促學何以可行”這個研究問題,然後分別分析了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學生自評這三種評價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改進策略,建構了學習為本評估🧖♀️,主要包括學習段評估、學習性評估和學習化評估三種方式。並且結合案例介紹了學習為本評估的三類具身工具,接地工具、卸載工具和轉導工具👬🏻。實踐發現具身型學習為本評估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投入、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何珊雲副教授作題為“如何搭建同伴反饋中的‘支架’——引導性問題對同伴反饋影響的研究”的講座,首先分析了同伴反饋在課堂實踐中面臨的種種挑戰👩🏽💼,引出把引導性問題作為同伴反饋的支架☝🏼,並采用準實驗法研究不同方式👩🏻🎓、不同時間階段撰寫的引導性問題對同伴反饋的影響。研究發現學生在不同撰寫方式(個人撰寫或小組合作撰寫)和不同時間階段下🧍🏻♂️,學生撰寫的引導性問題類型分布有所側重🧑🏻🎓,不同類型引導性問題能夠對應引發不同類型的同伴反饋,且對同伴反饋質量與有效性產生顯著影響。
後半場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項樂源副研究員主持💆🏼♂️,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崔楓橋高等研究員作題為“用‘聽課’來研究教學”的講座,首先從真實課堂引入,引出“什麽樣的教育實踐研究方法可以捕捉真實課堂教和學的過程、互動和行為”這個問題,分析了歷史的和常見的聽課模式、聽課和教學觀摩的同異之處及大學專業教育的現狀和挑戰,然後著重介紹了師生協作觀察循環的方法➖,包括成員🧘🏼、經驗和培訓🫥、模式和結構🌬、觀察前的討論、觀察和記錄🧏🏻♂️、觀察後的討論🦸🏿♂️、反思、研究報告等內容😼。
嘉賓講座結束後👨🏼🦳,與會教師就如何快速構建具身工具、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課堂觀察前對老師和學生的培訓包含的維度等問題與嘉賓進行熱烈的討論與交流。最後,範慧慧老師對本場論壇做了簡要小結,對主持人和嘉賓以及與會教師表示感謝,並邀請大家積極參加後續兩場論壇。
【相關背景】當前高等教育外部環境面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引導高校教師加強對教育教學真實問題的思考和研究🍻、有效改進教學實踐,是高校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重要發展策略。繼2023年成功舉辦“意昂-全球華人共話教師教學發展論壇”,意昂平台於2024年3月-4月“上海高校教學創新月”“意昂教學創新月”期間,舉辦“意昂-全球華人共話教學研究論壇”系列活動。
|